•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北京高校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大学获奖成果巡礼之三

时间:2016年01月31日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编者按:日前,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揭晓,北大共有49项成果获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为便于广大师生更好地对本届获奖成果进行了解,同时进一步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发扬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铸造精品的优良学风,社会科学部将分五期,对本届获得一、二等奖的成果进行介绍。本文为第三期,所介绍的4项成果来自中国文学、历史学和考古学3个学科。

成果名称:《蒙古山水地图》

作者:林梅村

2002年,北京一家国际拍卖公司出巨资从日本购回一幅中国山水画形式的古地图。这幅地图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从国内流失至日本,一直被当作清代山水画收藏在京都著名私家博物馆“藤井有邻馆”之中,沉默多年无人识津。该图重回祖国后,机缘巧合之下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慧眼所识,经研究证明该图成于明朝中叶。林教授对图中的地理信息进行了深入考察,该图范围从嘉峪关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记录西域地名211个,堪称明代丝绸之路地图,根据该地图进行研究出的成果辑为《蒙古山水地图》一书,成为当代丝绸之路研究中的重大发现。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大学获奖成果巡礼之三
 
《蒙古山水地图》书影

西汉刘歆编《七略》首开“收书而不收图”之风,导致中国典籍中尽管文字浩瀚,但是古地图却颇为罕见。此后,中国典籍历经八大劫难,以至于其中“所谓图者,寥寥十不得一”。既往的研究一直认为中国的世界地理学知识是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给中国人的,而此《蒙古山水地图》是嘉靖皇帝用图,全面勾画出当时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说明早在万历之前的16世纪中叶,中国人对世界地理已有丰富的认识。

《蒙古山水地图》一书出版后,立即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并为世界各大图书馆和高校争相收藏。该图的发现足以和巴黎国立图书馆藏中世纪世界地图——《伽泰罗尼地图集》(1375年)、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图》(1389年)、京都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藏朝鲜李朝太宗二年《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1402年),以及威尼斯马尔西亚那国家图书馆藏《毛罗世界地图》(1459年)相媲美,说明16世纪初中国人的世界地理知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日本和欧洲汉学家纷纷为此撰写书评,对中国学者这项研究给予高度评价。不仅如此,该书印刷装潢亦非常精美,将中国当代考古艺术类书籍的出版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成果名称:《元典章(点校本)》

点校者:陈高华、张帆、刘晓、党宝海

《元典章(点校本)》是对元代重要史料《元典章》首次进行的全面点校整理。《元典章》六十卷,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是一部元代前、中期(世祖朝至英宗朝)法令文书的汇编。全书共收录文书2409条,约120万字。该书不署撰人,一般认为是元代中期地方官府吏胥与民间书坊商贾合作编纂的产物。由于元代没有系统记载国家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的政书传世,现存各种汇辑当时法令条文的“公文书”就成为研究元代制度的首要参考资料。在这些“公文书”中,论及篇幅之大、内容之丰富、资料之原始,皆无出《元典章》之右。

《元典章》的重要性无人否认,但以往学者对它的利用很不方便。由于出自吏胥、书商之手,《元典章》成书仓促、编辑草率,存在着大量的抄、刻错误,而且书中有许多元代俗字、别字,一般学者要想顺利阅读殊非易事。近几十年来,中外学术界在元代文献整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些与《元典章》性质接近而篇幅较小的元代公文书,都出版了点校甚至校注本。另一方面,国内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学者致力于整理中国古代法律文献,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出版了名为《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及《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的煌煌24册巨著,许多此前没有整理过的古代法律文献,包括一些珍本、孤本,也都已经以点校本的面貌问世。但到2010年为止,无论元史还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两个领域的文献整理工作都遗留下来一部未经整理的重要典籍,那就是《元典章》。本成果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

该点校本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首先是第一次对《元典章》全部内容进行了标点和分段;其次是第一次对《元典章》文书进行了精确的数量统计和编号;再次,在广泛参考元代及其他时期法制史文献的基础之上,撰写校勘记8000余条,对《元典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校勘;最后,根据正文重新编制了全书的纲目和目录,另编纂附录四种。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大学获奖成果巡礼之三
 
《元典章(点校本)》

《古籍新书报》2011年9月28日头版头条发表《元史史料建设和研究的重大成就——〈元典章〉点校本出版》一文,指出:“此书点校的完成终于填补了元史公文史料整理中最后一处大的空白,是一部能够体现中国元史学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成果。全书所体现出的扎实、严谨,对学术、历史负责的风格值得称道,可以说这不仅是元史史料建设一个重大进展,也是中国元史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的又一个标志性成就。”

成果名称:《汉魏乐府艺术研究》

作者:钱志熙

乐府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包括原生乐府诗与以其为母体而衍生发展的文人乐府诗两部分。原生乐府诗依托于集歌、乐、舞、戏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娱乐艺术体制之中。汉乐府的基本性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文艺,其中的俗乐则以娱乐为基本的功能。产生于这样一种艺术体制中的乐府诗,与后来脱离音乐、作为纯粹的文学形式的文人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历代的文人对它的把握是不全面的。钱志熙教授的《汉魏乐府艺术研究》就是从这一认识角度出发,对汉魏乐府艺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全书由上、下两编构成。上编《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将汉魏乐府艺术系统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把握;下编《汉魏乐府丛考》是对汉魏乐府音乐史实及相关文献的个案性的考索,以解决具体的问题为特点。

该著作突破了历来汉魏乐府研究中单纯的文学批评式的研究方法,也突破了乐府音乐研究中只注重单纯音乐史事实的研究方法,结合音乐研究、文献研究、诗学研究三种方法,将汉魏乐府诗歌置于综合的艺术系统中来分析,这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通过这样的研究,该书对于汉魏乐府艺术的生态及其歌、乐、舞、戏诸方面的艺术形态、艺术体制、时代风格等做出一种近乎全新的描述。所以本书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史的、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在诗歌史研究上的尝试。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大学获奖成果巡礼之三
 
《汉魏乐府艺术研究》书影

钱志熙教授对汉魏乐府诗及其艺术系统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间陆续发表的有关乐府研究的成果,在具体学术观点与学术方法上都对学术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对于古典文学界对于音乐与诗歌关系的研究风气的形成,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本书则是作者二十多年乐府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属于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关系的研究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之一,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果名称:《“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

作者:陈晓明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使我们有必要更全面深入地来探讨莫言的文学道路和文学成就。这不只是探讨莫言个人的创作特色,而是透过莫言来看中国当代文学的实践历程,探讨汉语文学在艺术上的可能性,以及它对世界文学可能具有的贡献。我们当然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探讨莫言,但在本文作者陈晓明教授看来,莫言小说创作最突出的特色,可能就是始终脚踏实地在他的高密乡——那种乡土中国的生活情状、习性与文化,那些民间戏曲的资源,以及土地上的作物、动物乃至泥土本身散发出来的所有气息……一句话,他的小说有一种“在地性”。因为他如此深挚地扎根于他的高密乡,于是他能如此大胆地融合世界的各种文学手法,能如此按着汉语的本性去写作,这就可以越过那么多的陈规旧序,甚至远远超出了人们理解和想象的边界。“在地”与“越界”,这是两个看上去绝然矛盾的概念,却在莫言的文学创作中实现了统一。它们如此相辅相成、互为机缘。本文设想从三个较为宏观的方面来探讨莫言小说创作的意义与特质:其一,莫言崭露头角与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关系;其二,莫言的独特世界观与他的历史叙事的关系问题;其三,莫言的小说叙述方式与语言的特色。这三个角度,既关乎莫言的创作道路或创作方法,也关乎他的小说的艺术特质。

本文从“在地性”解释了莫言的创作所具有的乡土含量,与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及民间文化资源的深厚关系;从莫言的世界观角度,分析了莫言小说既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又形成了莫言独有的看待世界、生死、命运的方式。尤其是从莫言小说语言的茂盛狂放、自然放纵来审视,本文提出莫言小说开创性地建立起“修辞性叙述”,对当代汉语小说叙述的深远影响。本文在《当代作家评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专号上发表,作为一个时期对莫言评价的总结性论文,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编辑:白杨

文章热词:成人高考
上一篇:俞大鹏研究团队在具有防水和自修复功能的聚合物骨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下一篇:北大基础医学院徐国恒教授等提出脂肪起源于筋膜的新观点
(作者:佚名 编辑:南开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