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北京高校

物理评论快报报道物理学院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彭良友教授和龚旗煌院士团队系列研究进展

时间:2019年05月02日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超短激光脉冲作为电磁场可以驱动物质中电子的运动,并导致很多新奇的物理现象。近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极端光学创新研究团队”的彭良友教授和龚旗煌院士带领团队在超强超快物理领域里取得了两个重要进展。

他们提出了测量电子极小位移的新方法。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快超强激光可以在飞秒的时间尺度(1飞秒=10-15秒)内作用于电子使电子产生约0.1纳米(1纳米=10-9米)量级的空间位移。利用超短超强激光脉冲,人们将可以实现分子尺度下的电子位置的超快及超高精度的位置控制。然而现有的探测技术,却无法实现对电子如此微小位移的精确测量。隧道扫描显微镜(STM)利用的电子量子隧穿信号能以0.1纳米的横向和0.01纳米的纵向分辨率对静止的原子进行成像,却无法对运动中的电子进行成像。光电子显微镜(PEEM)成像系统虽然可以测量运动电子的位置,但是其最好的分辨率仅能达到约3纳米,无法在0.1纳米的尺度进行位移测量。日前,该团队利用强场电离中的时间双缝干涉图样,提出对电子在激光脉冲下的微小位移进行测量的新方案,该方案的分辨率可达0.01纳米。为了测量电子在超短脉冲作用下的位移,他们把导致电子位移的超短脉冲置于两束较长反向旋转的圆偏振光之间。两束反旋向的圆偏振光先后分别电离电子,构成时间上的电子波包双缝干涉,这在电子动量谱中产生涡旋结构。在没有中间的超短脉冲时,该涡旋结构角向是均匀分布的。当中间加入了一束任意的被测超短脉冲,它将作用于前一圆偏光电离的电子使之产生微小位移,这个微小位移使得电子波包获得一个额外相位,从而导致先后两个电子波包的干涉结构在角方向产生了非均匀性。他们提出通过测量这个非均匀的角向分布,可以准确地提取出电子在超短脉冲作用下产生的亚纳米量级的微小位移。他们的方案对激光的焦斑效应以及两束圆偏振光的相位抖动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该理论方案近期以“Proposal for measuring electron displacement induced by a short laser pulse”为题在线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22, 053201, (2019)】,光学所的博士生肖相如为第一作者、彭良友教授为通讯作者。

左图:新方案示意图;右图:测量方案给出的理论预测结果。

研究团队近期还与吉林大学丁大军教授领导的研究组紧密合作,理论提出并在实验上实现了对椭圆偏振强激光椭偏率的原位测量新方案。他们利用两束其它参数相同而旋向相反的椭偏光来电离惰性气体氙(Xe)原子,强场电离得到的电子阈上电离谱和单电离离子总产率谱敏感地依赖于两束光脉冲之间的延时。这些能谱和产率随延时的周期性调制,能够准确反映一个光学周期之中椭圆偏振光的电场强度的最小和最大值间的比值,因此可以用来准确提取每一束椭偏光的椭偏率。研究表明,这一椭偏率测量方案在很大的激光参数范围内普遍适用,这一工作在准确表征超快强激光场的性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将对强场物理研究中精细操控原子分子内的超快过程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该项成果以“Accurate in situ Measurement of Ellipticity Based on Subcycle Ionization Dynamics”为题,于2019年1月9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22, 013203 (2019)】,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的王春成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李孝开,北大博士生肖相如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彭良友教授、吉林大学丁大军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这些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等的重要支持。

 

编辑:山石

 

文章热词:成人高考
上一篇:生科陆剑课题组在脊椎动物microRNA复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下一篇: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揭示MAX相材料抗辐照损伤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
(作者:佚名 编辑:南开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